珠海京师社会工作中心
2018年3月2日
用心感化,让爱回家——历经五个多月救助寻亲,流浪女孩“兵兵”重回家庭

     2017年9月20日,一位约12岁在拱北流浪的女孩,被拱北口岸综管办送至派出所求助。民警询问其身份和流浪原因,小女孩不予回答,也不愿提起家庭情况。公安经多方查找,无法找到小女孩的家人,怀疑其为“弃童”。9月28日小女孩被送至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在福利院居住2个月后,发现小女孩是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流浪,于11月22日转介至珠海市救助管理站。

     在珠海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及驻站京师社工们通过和小女孩的接触,发现小女孩的精神、自我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很正常。但小女孩戒备心理极强,自我保护过度,情绪反复无常,只要提及家庭等敏感字眼,其情绪异常激烈,甚至有摔盘、摔桶、绝食等行为,并且强烈要求离站。在站多日,工作人员及社工都无法从她口中得到其真实姓名、户籍、学校等任何信息。即便“兵兵”这个名字,她也承认名字是自己瞎编的代号。

     期间,市救助站联系公安部门对兵兵采集血样进行DNA数据收集,并协助进行人像比对,但均未有匹配信息。为了通过更多渠道寻找兵兵家人,市救助站在《今日头条》的头条寻人等多家寻亲网站上发布寻人启事,并联系《珠海特区报》发布寻人信息,但一直未有音讯,这让所有关心兵兵的人一筹莫展,寻亲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兵兵在站期间,社工一直跟进兵兵的情绪疏导及寻亲追踪工作。在一次在与兵兵的交谈中,兵兵提及她在珠海福利院看过一本叫做《窗边的小豆豆》的儿童文学书,印像特别深刻。社工特地买来此书送给兵兵。兵兵接到手甚是欣喜,爱不释手,并在书上做了很多笔记。社工通过书籍与兵兵分享心得,兵兵对社工感慨:她因为没有参加考试被学校退学,如果能像小豆豆一样遇到懂她的父母和老师那该多好!社工站在兵兵的角度,运用“同理心”对其经历感同身受,并与其探讨现今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问题,兵兵感觉得到社工的理解,对社工开始有了初步信任,社工也由此开始了解到兵兵的部分经历。

     为了更好地打开兵兵的心结,社工向社会志愿者寻求帮助。宁姐因为有年龄相仿的女儿,当听到兵兵的事情,便主动到救助站当志愿者。宁姐知道兵兵喜欢看书,特地给兵兵带来女儿常看的图书和一些零食。在宁姐母爱的感召下,兵兵愿意走到院子晒太阳了。这是进站以来,她第一次愿意走到宿舍与饭堂以外的地方。宁姐听兵兵说喜欢吃酸辣粉,第二次看望时,特地给她带来酸辣粉并在粉里加上叉烧和卤蛋。此后,宁姐多次来探望兵兵,每次都给她带来新图书和好吃的零食。兵兵也从开始的不愿意打招呼,到主动叫“宁阿姨”。通过志愿者的温情关爱,进一步融化了兵兵冰冷的内心,拉近了社工与兵兵的距离。

     在社工与兵兵的多交次接触中,了解到兵兵在小学期间与初中期间与同学不太合群,和很多人都相处不来。她也自认为自己的人缘不好,也没有可沟通的知心朋友。当社工问她当与其它人相处不来的时候,是否有调整及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兵兵抵触地回答道:“我为什么要调整,相处不来就不相处就可以了。”社工告诉兵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我。兵兵听完社工的话后陷入沉思,低头不语。

     1月28日,兵兵情绪低落,躲在厕所里哭泣。社工对其进行情绪疏导,告知其可以告知社工其朋友信息,社工帮忙联系其朋友来接她出去。兵兵在百般犹豫后,拿出一张写有7个朋友名字的纸条给社工,让社工帮忙寻找她的朋友。名单上朋友的年龄介乎13至16岁,其中有3个朋友姓韦。根据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广西韦姓人最多,结合兵兵口音,工作人员初步判定兵兵与其朋友应为广西人。但因同名同姓的人员较多,对其提供的朋友信息排查也较为困难。虽派出所、救助站工作人员与社工一直跟进,却并未找到有效信息。

     兵兵的生活习惯较差,经常不洗头、不洗澡,也不整理房间。1月30日,在社工与救助工作人员的多次劝说下,兵兵同意剪短和梳洗将近2个月没洗的长发,并洗澡和换上工作人员给她准备的干净衣服。

     多方寻亲未果,行为心理封闭、异常的兵兵,也牵动了京师社工督导的心。2月2日,在高校督导老师的带领下,兵兵第一次走进大学的校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参观大学图书馆、站在教学楼的天台眺望美丽的山谷校园。兵兵感受着大学校园带给她的与往不同的校园气息。她对社工说道,没想到今天实现了到大学参观的梦想。社工鼓励兵兵,回家后好好读书,争取读到大学,实现更高的梦想。

     寒潮期间,社工询问兵兵是否想吃饺子,是否想亲手包饺子,兵兵高兴地点点头,但担忧地表示不会包。2月3日,社工组织志愿者与避寒救助人员一起包饺子,感受寒冬的温暖。兵兵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第一次学会了包饺子,并吃上自己包的饺子,她表示非常开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牵动着很多游子的心情,兵兵也很不例外,但其还是不愿意透露家庭信息。2月20日,在社工与兵兵的聊天中,兵兵透露希望社工能帮她找到她的网友,她在中山艳阳学校读书,让她们来找救助站找她。

     获到此消息,救助站工作人员与社工非常欣喜,推测兵兵可能曾在中山读书,并第一时间联系中山市救助站希望协助核查相关信息。当救助站工作人员把兵兵相片发至中山救助站时,救助人员反映此人曾在中山救助站被救助过,真实姓名是韦某春,广西东兰县人,今年3月份将满16周岁。

     2月25日,接到信息的兵兵父母从广西来到珠海救助站。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到,兵兵父母曾在中山打工,兵兵在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上学期在中山的小学就读。六年级下学期及初一上学期兵兵回广西老家读书,但在这读书期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经常逃学旷课,一个星期都没上几节课,经常遭到老师的投诉。其父母反映,兵兵在家经常半夜离家出走,不管刮风下雨,拦都拦不住。有时其父母看到她对着书本傻笑。因其反复的“怪异”行为,兵兵的父母还二度将她送至精神病院诊断神经是否有问题,医生判定正常。随后兵兵出走的频率越来越频繁,第一次离家出走被救助是15年在广西东兰救助站,其后16年的巴马救助站以及去年8月在中山救助站被救助过,其父母也多次从救助站接回她,但其每次都不愿意被接回家。

     兵兵的父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平时与兵兵的沟通交流较少。当社工咨询兵兵父母,家庭是否出现过较大的矛盾?其父母回答道,“打就很少打,但骂就常有骂。如果说有矛盾的话,可能在被学校退学后,附近的其它学校都不肯接收她。好不容易找到县里的学校,但学费一个学期要六、七千且不包伙食费,对于自家的家境是负担不起,所以就没有让她继续上学了,离家出走可能与这个相关。”沟通过程中,社工及工作人员叮嘱其父母要多倾听她的想法,多关心她,要多沟通,建议在接她回家后可以为其报一些培训班或技术学校,培养其一技之长,建立其自信心。兵兵父母也表示只要兵兵同意,今后会选择一门技能让其继续学习,并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她。

     26日下午,在珠海救助站工作人员及社工的欢送下,兵兵跟随父母坐上回家的车,结束了历时5个多月的流浪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