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寄语
2015年3月10日
向 羽:给二年级的做分享:社会工作是什么

 

    昨天,被都都师姐叫过去给本科二年级的社工同学做一点分享,题目是“社会工作是什么”;诚惶诚恐地写了一点自己理解的社工,其实完全没有达到“经验分享”的要求;还好有中大01级本科、启创佛山区负责人TT师姐压阵,问题都引刃而解。

    议题一:社会工作是什么——没有一个放置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社会工作是你我建构的过程。

    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下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所从事的内容也相应的不同。例如佩恩在总结社会工作理论传统的时候就将其划分为三大传统,一慈善睦邻运动发展起来的福利国家体制内的福利输送机制(安全机制)——社会工作是补充机制或是社会问题修补机制,二从Richmond《社会诊断》传统发展起来临床取向的社会工作——个人治疗取向,三从马克思工人运动传统发展起来的社区运动取向的社会工作,有的称之为变迁或是变革社会工作。我们国家民国时期言心哲称之为“社会事业”,社会学复办之初的“应用社会学”方向,费孝通先生则是称之为“民政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什么莫衷一是,社会工作会因文化背景、时空情景不同其内容有很大不同,这正是社会工作的魅力所在,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社会工作是什么?就在你我的建构之中。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建构。简单地说,就是建构你所认为的社会工作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相信什么,就好像前面所讲的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如果你相信社会工作通过扮演社会问题修补机制角色,那在你的世界观中社会工作就是“福利输送机制”的一环;如果你相信社会工作能够通过临床治疗解决个体问题,那么没有关系,社会工作就可以是精专的技术与方法;更取决于你是否相信和坚持社会工作最初所持守的价值观或是价值理念: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如果你相信社会工作就应该坚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那么在这个理念指引之下,为达到这个理念所做的工作都可以被归结为社会工作。举例:绿耕所从事的事业;台湾的微风市集。

    第二层含义,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是什么或者说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可能是你我建构的结果。换句话说,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将会呈现出何种样态,你我肩上都是有责任的,因为每一个社工学生,实践者,学者都是会参与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建构过程中来。最简单地例子,你如何向别人介绍或是解释都会逐步影响周围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这就是建构;实践领域,社工所从事的实践直接就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评价和认知(2010年台湾社工忽视虐儿案件,被社会大众广泛批评)。

 

   议题二:社会工作的多元与包容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多元,包容的专业。这种多元体现在构成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的理论来源的多元,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工作服务服务领域或是服务层次的多元,比如按对象划分儿童青少年老人身心障碍妇女病患……,按照层次个人,团体,社区发展,政策倡导……这是最直观的认知。我这里想说的其实不是这些,主要是想说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多元,而且不同路径之间应该是相互包容的,不要让社会工作一条道路走到底,不能彼此排斥。比如临床治疗取向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变迁取向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从业者一定要清楚,这是社会工作内部认知的分歧,切不可总以“正统社会工作”自居,“我们才是社会工作,他们不是社会工作”,这就违背了社会工作多元包容的原则。我一直非常欣赏台湾社会工作发展呈现出来的多元丰盛的状态,希望中国大陆今天不要把“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一条道走到底,也希望广州社会工作不要把“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模式一家独大。

 

   议题三:社会工作专业局限性

   专业霸权还是多元合作——跨专业合作的社会工作实践

   1.专业的低认同度——社会工作者强烈的专业自豪——专业霸权(社工)

    由于专业认同度低,社会工作者总会想显露本专业是“有用的”,这个专业是厉害的,最好放下让我来做,给人的感觉就是社会工作是“无所不能的”;进而其他专业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就会受到排斥。

    2.不得不承认各个专业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往往单凭一个专业是难以将服务的效果发挥至最佳,问题的解决往往也非单一专业就能够完成,唯有打破这种专业霸权,倡导专业合作才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之路。

    在此意义之下,社会工作者就是一个平台搭建者,互动协调者,实践参与者。比如在台湾处理儿保个案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往往会一同医生,心理医生,警察,公职人员一起处理,各自发挥专业所处。

    跨专业合作的经验: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获奖项目“用文化为我们开路”申请及实践经验。社会工作专业+新闻专业+市场营销专业。